据新闻报道,有这样一位20来岁荷兰人,他叫Daan Roosegaarde,是一名艺术家和发明家。几年前他把工作室开到了中国,然后被北京的雾霾惊呆了。
于是,他决定制作一个超大的吸尘器来净化雾霾。他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艰苦奋战了三年后,他成功了!“吸尘器”近7米高,每个小时能净化30000立方米空气,还特别省电,1小时1400瓦,跟热水器差不多。
对于这位荷兰小伙子的“发明”,网络上议论纷纭:有人说这是小玩意,京城那么大面积,你要造多大的塔?造多少塔?解决不了大问题;有人说这是治标不治本,要追究雾霾的深层次原因;还有人上升到民族自尊的高度,说京城的雾霾让老外治理,打了中国人的脸云云……
这些都不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要说的是:荷兰小伙子想象力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其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造。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本领。相对于想象力来说,知识是平面的、静态的。相对于知识来说,想象力则是创造,是立体化的、动态的,是知识生命流淌的血脉。
古人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一部科学发明史可以说是人类想象力的发展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想象,往往成为人类的创举。
想象力能够使知识的效益和功能最大化,想象力能够让知识创造出人间奇迹。十九世纪中叶,世界科幻小说的鼻祖、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凡尔纳,在科幻小说中想象和描绘的潜水艇、登月飞行、火箭、高速列车等等,后来都成为了铁一般的现实。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如果没有想象力的支撑,就是有再多的知识,也不可能造就人类进步的创举。当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当蒸气把壶盖顶起来,瓦特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力量;当莱特兄弟梦想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他们的飞机便获得了起飞的动力。
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刊登一篇文章,称美国公司已经率先步入一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阶段——通过创新来推动发展。数字和科技不再是衡量公司竞争力的唯一标准,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重要。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先生也说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放在企业的环境中就是创新。”正是具备了超凡的想象力,人类才有超凡的创举。
从古到今,人类的想象力不知创造了多少知识产品,将来还会创造更多。正是这种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新。想象力同观察力、记忆力等共同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石。一个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们的创新与创造。而想象力永远都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想象力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它是最活跃的、启发性的,是知识最有效的运动,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培养想象力呢?首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思维方式,就像解答数学题一般,举一反三,打破陈规,冲破束缚,扩展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善于去想别人所未想、求别人所未求、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最终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科研工作者从事每一项研究时都要力求创新。发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古人在论及想象力时就曾提出过想象力必须建立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
北宋科学家沈括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强调一切想象力都是建立在日常积累和生活体验之上。因此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增加表象储备,才能为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打下基础。
其次从创意上,就目前科幻创作来看,我们的产品创意数量和质量,总体上都不如国外。想象力的内涵就是——它实现了思维的跨界能力。人们的思考问题一般是有边界的,而且很清楚在边界之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但有想象力人的作品,总是会跨出这个思维边界,跳跃到另一个思维边界(如同穿越黑洞,链接两个时空),总能让人们感到陌生化,新鲜化,让人感叹:噢,我怎么没见过没想过,怎么会是这个样子?这种陌生化、新鲜化、跳出固有思维边界的思考,就是想象力。
我们的教育很少有培养这种跨界思考能力成分,多数是让大家在界内思索。而且,中国文化经典一般是局限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范畴,人和自然的关系在那些经典里鲜有反映。《西游记》不错,有一定的想象力,可像《西游记》这样幻想类作品的数量实在太少!
以跨界思考为特征的想象力,过去没有是可以的,那时社会变化不大。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在此之后,通讯便捷,交通发达,高科技和信息化使地球成为了人类村,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所有的新思想、新产品都是人与人接触,思想碰撞产生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现在的微博、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以说是成百上千倍的思想和信息量在激烈碰撞。因此,知识爆炸,人们必须应对更多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越来越需要想象力这种跨界的思维去交流、拼接和融合。
谁是真正的雾霾终结者?应该是想象和创新这一对天使。
评论